平台投资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一般具有影射性。 就比如他拍的《泰坦尼克号》,其实是借用那艘巨轮影射了欧洲国家腐败制度的终将灭亡。 看得出,卡梅隆对于现实不公的批判。 套用这个观点再看1994年的《真实的谎言》,你会发现,它可能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动作片。 以下观点仅为假设—— 以下观点仅为假设—— 以下观点仅为假设——
男主是个特工,因为大米国主义的国家利益至上,所以骗了妻子十几年。 表面上,他们和平共处,妻子一直觉得阿诺是个好丈夫,一个搞销售的,实际上呢,他总在背后从事暗杀等秘密行动。 此时,我们可以将男主和妻子看作是国家和公民的关系。
丈夫和妻子用一纸婚书捆绑。 大米国和公民用一张绿卡维持关系。 公民其实不太清楚大米国到底干了什么,他们一直认为国家很好,讨论的都是人权自由,在国内生活无忧无虑。 但实际上,大米国一直在用谎言欺骗着公民。他们在外用各种名号行使所谓的自由正义。 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 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名字,真实与谎言。
电影中的妻子由于长期接受丈夫的好人设,感觉到有些腻了,想要换个活法。 此时她受到了一个骗子的引诱。 对于大米国来说,外来的所有势力都是骗子。 阿诺得知有骗子要引诱妻子后,决定对妻子摊牌。 同样, 当看到有外来势力试图教唆自己的公民背叛后,大米国也决定对自己的公民摊牌。
阿诺选择的做法是找了个酒店,用一种浪漫的方式和妻子娓娓道来:哎,其实我是一个很厉害的特工。 同样,当谎言败露。 大米国肯定也是用一种收买人心,给一大堆空头支票好处的方式希望留住公民: 哎,我们国家是头号大国。和我混没错的,你还想去外面吗?外面都是骗子啊。
不巧,在浓情时刻,恐怖分子出现了,强行劫持了阿诺,顺道拐了妻子。 对于大米国来说,其他不屈服于它的国家都是恐怖分子。
电影中出现的那个大反派。 他是一个中东的恐怖分子,手握几十枚导弹,想要威胁大米国的制度。 如果将这个人设当作一个被大米国编造出来的谎言呢? 这个人设很有可能只是代表一个无辜的小国,人家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因为不迎合大米国,就被当成了恐怖分子。
还记得他在摄像机前说的那段话吗? “你们杀了我们的妇女和儿童,像个懦夫似的从远处对我们释放炸弹,居然还敢叫我们恐怖分子?” 而这段电影里的原话, 或许就是卡梅隆导演对于大米国最直白的质问和审判。
此时的谎言已经被拆穿,暴露在妻子的耳边。 就像是当有一天,大米国的所谓人权自由谎言被一一拆穿,置身诸国的讨伐声浪时,它本国的公民也自然被牵连。 此时公民就会怀疑,我到底要不要和这个国家走? 公民愤怒了,原来你一直在骗我!
就像在电影中,妻子给了丈夫狠狠的一拳。 而丈夫呢,被妻子打了,不还手。 不能还手,这是自家人啊。 该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大米国被本国的公民质疑、愤怒时,它也绝不会对公民下手。 只能用转移目标的狠招,教训那个诱导公民的国家。
它就需要拿出他最厉害的武器,就像是电影里身手不凡的阿诺一样,以一敌百。 而以大米国的战斗实力,它觉得自己有和全世界对抗的本事。 你们全上吧,我不怕。
它表面是救公民,而实际呢,是想要公民原谅、忘记它之前的谎言,和它并肩作战。 就像是电影里妻子原谅丈夫一样。 细细想来,妻子为什么要原谅丈夫,如果一个人骗了自己十几年,你会原谅吗? 想要得到原谅,那该怎么做呢? 就是让公民置身一个最危险的时刻。 电影中,妻子被坏人的车带走了。 其实隐喻了公民的心正被一个正确指向带走,准备要背叛大米国。 大米国肯定要干掉那些坏人。 电影中,阿诺把车炸了,坐在直升飞机上,拼死救妻子。牢牢抓住妻子的手,喊了一句,“相信我”。 就像大米国,拼死也要挽回公民的心。用一种同生共死的决心,赌上一把。 妻子更感动,她看到的是丈夫倾尽全力来救她。 可细细想来,这样的救援对于丈夫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阿诺当然会成功,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特工。 大米国也一定有办法成功挽回公民的心和选票,他们有数不尽的花招。 而在解救完公民后,大米国意识到光救是不够的。 必须让公民在那些“自由”谎言的背后,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再看看电影的结局,妻子也成了特工,和丈夫出席了下一个任务。 包括他们的女儿,也加入了行列。 这一派歌舞升平的假象实际上就是一场谎言。 当谎言再也无法自圆其词时,就让公民也陷入这个谎言。 有些谎话,说着说着就成真了。 也就是真实的谎言。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