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就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记者注意到,《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已对外发布,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在发布会上介绍,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该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全国畜禽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畜禽种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畜禽种业处于小散慢的状态。”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介绍,2008年开始,原农业部陆续发布实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现了遗传改良的全国大联合、大协助,开启新阶段,取得积极进展。 具体而言,首先是全国畜禽育种体系初步建立。遴选建立了191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测定体系,建立猪、奶牛、肉牛遗传评估平台,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其次,全国畜禽生产性能显著提升。时建忠举例说,引进的品种经过本土化选育,杜洛克猪达到100公斤的饲养天数减少9天,大白猪总产仔数增加1.7头;奶牛单产达到8.3吨,相比2008年增加73%。 另外,全国畜禽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协同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猪、鸡等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相继发布。”时建忠说,育成新品种和配套系90多个,黄羽肉鸡全部都是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蛋鸡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他表示,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现了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 具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白羽肉鸡还没有突破,我国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 二是育种基础还有待夯实,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还不太高,我国种猪平均测定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左右。 三是育种体系还有待完善,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 四是企业主体还有待强化,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他说。 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有保障 大众对我国生猪种源高度关注,相关情况如何?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回应,我国猪肉消费和全球消费演变趋势类似,也由短缺时期的脂肪型逐渐过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时期的瘦肉型为主,发达国家这一转变远早于我国。 陈瑶生介绍,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种源供给。 谈及种猪进口问题,陈瑶生表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 在陈瑶生看来,国家间相互进行品种交流是国际惯常做法。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 因此,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陈瑶生说。 对于地方猪问题,陈瑶生介绍,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缩减。 不过这些年来,我国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对地方猪品种实现应保尽保、以用促保,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 他表示,下一步,在实施新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要实施大规模的主导品种联合育种,尽快实现生产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同时大力推进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