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阅小说网 http://www.lthb373.com/ 欢迎关注枫小以, 坚持输出有思想的内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已经达到了2.4亿,独居成年人超过7700万,预计2021年底,独居青年会达到1亿。 单纯看这样一组数字,你可能没什么概念,觉得单身的人不是走在相亲的路上,就是正在相亲,社区大妈会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14亿总人口中,去除2.49亿14岁以下儿童,和3亿55岁以上老年人,也就是说,走在街上放眼一望,目光所及的8~9个青年人中,有一个就是单身。 如果,我们再把这其中的女青年比例单独提出来,这个数字就更让人担忧了。 而这还不算完,根据某调查问卷显示,85后和95后不婚主义者,分别占比是13%和18,所以社会学家李银河曾经在《国际先驱导报》中谈,“不婚渐为常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选择单身,或者排斥婚姻呢?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去年6月份,一位网友在某音的评论,把“孔雀女王”杨丽萍推上了热搜,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小龙女”李若彤、陈数在内的众女星纷纷发声,坚持捍卫自己的“不婚配权”和“不生育权”。 当然,每个独立的自然人,在婚姻的选择上都是自由的,也应该被尊重。 可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世界会变得怎样呢?如果人类延续遭遇困难,“女拳”又有什么用?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个热帖,题目是《这届90后,连性生活都不期待了》,讲的是社会压力下,90后对生活的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单身。 然而个体真的能代表整体吗?
杨丽萍也好,李若彤也罢,她们身家很好,有花不完的钱,自然有资本谈女性的独立和精致。 但对普通的大龄女青年而言,不结婚,真的就能过得好吗?我看未必。 自从互联网文化繁荣以后,整个自媒体都在告诉女人:你要活得精致,敢于独立,敢于放飞自我。 把“女性成长”凌驾于婚姻之上,用“断舍离”解决一切问题,真的恰当吗? 本质上来说,坚持单身以谋独立,就是一种“利己主义”,出发点,就是在逃避两个人可能会带来的家庭压力与责任。
寻求配偶是人类的本能,而“交配”是人的天性,连最基本的欲望和快乐都要抹杀,我没看出这种“独立”多伟大。 而自媒体文化告诉女性的那些道理,实际上也是在“贩卖焦虑”,在婚姻里,没有不吵架的两口子,我爸妈、你爸妈,他们都吵了一辈子,也都过得很幸福。 不能因为一点点不如意,不顺心,就嚷嚷着“断舍离”,像狼外婆来了一样,对婚姻避之不及。 不结婚,自然就不会有婚姻问题,但这是因噎废食。 所以,现在女性不要再受“网络文化”影响,动不动就选择单身,永不结婚,保持精致。饭,要吃,婚,也是要结的。
过日子,没有勺子不碰锅的,经济压力是成年人应该承担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这样好的时代里,其实只要两个人肯努力,必定不会穷到哪里去的。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委屈、伤害,也避免所有事情的开始,婚姻有风险,可走路、吃鱼都有风险啊,不是吗? 如果连“交配”的天性,基础的快乐,我们都不追求了,就算过得再精致又能如何。 张爱玲曾说过: 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这话很实际,比“互联网心灵鸡汤”要智慧得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龄单身的人,确实在信用、交际、工作、舆论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包括七姑八姨,都会觉得,你一直不结婚是个人能力出了问题。
婚姻没言传的那么恐怖,婚外情、家暴等,终究只是少数个例,大多数有家庭的人,还是过得非常幸福的,别再被网络鸡汤文化带节奏了。 而且,这也是对女性“精致独立”的误读,一个女人真正的精致,是不再惧怕衰老,把社会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才是独立。 一个人慢慢变老,那不是励志的典型,天伦之乐才是人类最原始的追求。 比如我,我就很害怕自己35岁以后,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个时候,我生活得一定很难堪。我手里的积蓄,完全不够应付一场大病,同时我还得赡养父母。 我也讨厌,自己提着一桶色拉油、20斤米爬楼梯时那种感觉,甚至不敢发烧感冒,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医院,都会让我觉得异常孤单。
你可以说,我选择不婚,也可以有男朋友,有正常的性生活啊,可这种“交配权”不是定向的,也没有期限的保障性,同时还要避免破坏别人的家庭。 现代女性,更多的还是受流量文化的影响,是某种精神上的自我洗脑。把不婚原因推给社会和工作,是在逃避,只是个完美的借口。 我们都有手有脚,没有哪个青年人会没有工作能力,哪怕两个人的月薪只有6000,合理花销,也是可以在小乡镇过上不错的生活的。 最怕的是,你想留在“北上广深”,接受不了更平淡的生活,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一切。那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只要心态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脱单,然后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END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