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人类史上第一海难!那8名中国人登上了通往美国的死亡之船……

2021-04-20| 发布者: 谷城信息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我是锡安。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试航12天后长眠于深海。109年后的今天,被掩盖的谎言终于浮出水面。0......
赚钱

  

  我是锡安。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在试航12天后长眠于深海。

  109年后的今天,

  被掩盖的谎言终于浮出水面。

  

  01

  泰坦尼克号,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下辖的一艘奥林匹克级游轮,

  体积之庞大、内部设施之豪华,

  在当时的客运轮船界绝无仅有。

  1912年4月2日完工试航,

  12天后,泰坦尼克号迎来了首航。

  

  从乘客到船员都被这“坚不可摧”的宠然大物弄得神思膨胀,船员们更是喝得酩酊大醉。

  随后游轮偏航,虽受到了冰山预警,

  但固执的船长还是下令继续提高航速,

  最终在4月14日深夜,船撞冰山,在劫难逃。

  不到三个小时,船上2224人,

  有1500多人与船陪葬,

  只有707人生还。

  人类史上第一海难就此诞生。

  或许是因为空前绝后,

  这一故事甚至写进了中学语文课本。

  

  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记忆和认知,

  多半停留在其中的爱情故事,

  还有让人津津乐道的骑士精神。

  在游轮沉没的最后时刻,

  头等舱的贵族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妇孺,

  乐手们依旧安静的演奏……

  

  

  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

  这些获救的人中,头等舱旅客有202名、

  二等舱旅客有118名、三等舱旅客有178名,

  船工(船工主要住二等舱和三等舱)有212名,

  而生还几率分别为62%、41%、25%及23%,

  社会阶级=生还率,绝对正比。

  

  这700多名幸存者到达纽约港口时,

  被迫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

  要求不能和媒体吐露半个字,

  作为回报,他们也到了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而在救生船靠岸仅仅2.5小时后,

  《纽约时报》就发表了一篇报道文章。

  通篇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中有不顾生死的船长,

  和用生命演奏的小提琴乐队,

  以及临危不乱的头等舱男乘客。

  就这样,在美国媒体的粉饰下,

  小丑变成了英雄,灾难瞬间被美化。

  

  在冗长的美式谎言中,

  还有被污名了百年的中国人。

  

  02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起航,

  8名中国人以三等舱乘客的身份登船。

  这8名华工有6人来自广东,

  在一艘名叫“阿纳塔”的船上找到了工作,

  这艘船由大西洋水果公司运营,

  航线:纽约-古巴。

  船长要求他们尽早赶到纽约港口报道,

  于是8人匆忙搭上泰坦尼克号前往纽约。

  

  运营泰坦尼克号的白星公司在乘客登记表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音译):

  FangLang、LeeBing、AliLam、ChangChip、ChoongFoo、LeeLing、LingLee和LenLam。

  

  他们的船票由雇主负责购买,

  一张可供8人使用的三等舱船票,

  票价为59英镑9先令11便士,编号:1601。

  

  他们并非观光客,

  而是外国邮船公司的雇佣工:

  工资只有外国海员的1/5,

  每天工作约15个小时。

  

  原本是为了生存糊口,

  却不想此行凶多吉少。

  当天下午,泰坦尼克号以时速41公里的速度航行,

  按照当时的标准海事惯例,

  船只主要依靠瞭望员进行观察,以免撞到冰山。

  但入夜后,仅靠瞭望员显然风险极大。

  23点39分左右,当发现冰山时,

  船只虽然进行了左满舵,但为时已晚,

  右侧船身擦过冰山,随即船体开始倾斜,

  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开始下坠。

  

  当时美国移民法要求:

  船舶必须将三等舱和头等、二等舱乘客隔离开,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传染性疾病,

  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外国移民,

  而如此安排,无疑封死了三等舱乘客尤其是英文不好的移民和劳工的生路……

  在船上,三等舱乘客的逃生路线的一些地方,

  被特意放上了铁门、舷梯和电梯,

  派人上锁、封闭或看守,

  以免他们抢先搭乘救生艇。

  

  而这8名中国华工虽住在三等舱,

  但都曾做过职业水手,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所以他们没有跟随众人往船尾方向跑,

  而是迅速冷静分析,沿着船的右舷往船头方向跑。

  最终8名中国人,2人丧生,6人获救,

  其中FangLang是最后一个获救的乘客。

  

  整艘船的生存率只有31%,

  可中国人的存活率竟达到了75%。

  不久,海难的消息到达了纽约。

  

  4万人涌到码头附近迎接幸存者。

  

  落成4年的珍妮酒店正靠近哈迪逊河边的码头,专门用来接待海员,许多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都住进了这家酒店。

  

  码头上人山人海,空气中悲喜交加。

  而在这欢迎幸存者的关键时刻,

  却唯独不见6名华人的身影。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

  他们虽幸存,却被美国媒体的舌头压了足足百年。

  有人称他们为偷渡客,

  有的说,幸存的6名中国人异装成女性,

  混进了妇孺中才得以登上救生艇,

  他们是“偷”了别人的位置才得以生还。

  

  4月17日,《丹佛邮报》更是大肆登出:

  《中国规则:先救男人,而非女人》。

  

  1912年4月19日,纽约报纸《布鲁克林鹰报》称:

  “没人能说出这些中国人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他们怎么上了救生船,但他们就好好坐在那里了。”

  还有谣言称:这六人为了上船,

  将辫子披散下来,假扮成女人,

  或者是从甲板跳进救生艇,踩伤了女乘客,

  以此来讽刺中国人不懂“绅士风度”,

  是“灾难面前逃跑的懦夫”。

  

  而事实远非如此,

  其后,泰坦尼克号生还船员与乘客作证:

  8名中国人并没有直接跳入救生艇,而是遵守了规定,在“男女均可入艇,女士优先”的右舷甲板上等候,几乎一直等到巨轮沉没……

  LeeLing、LamLen和FangLang落入水中,其他5人上了救生艇。

  LeeLing和LamLen葬身大海,

  方朗则因抓住了一块大木板,侥幸存活了下来。

  

  FangLang中文名叫方朗,

  他在木板上趴了一个多小时,奄奄一息,

  直到唯一返回的14号救生艇将他从海面捞起……

  而最近上映的一部纪录电影《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以下简称《六人》)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其中监制卡梅隆猜测:

  方朗很可能是那次海难中最后一个被救的人,

  《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获救的情节就是从他身上得来的灵感。

  

  然而,幸存的六名中国人达到美国后,

  却经历了生不如死的待遇:

  他们被送到自由女神像所在地附近的埃利斯岛,

  这座岛屿是外国移民进入美国的必经之路,

  但他们却没有被允许通关,

  而是遭到了美国移民机构的拘禁,

  之后被驱逐上船,前往加勒比海地区。

  此后6人,天各一方。

  

  

  

  

  

  

  表面上,这是一种狭隘的思维定式,

  实际上,美国此举是为了遵从《排华法案》。

  03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把禁止华工进入美国写进了法典。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排斥整个族群的法案。

  

  

  正是这一法案,将华人劳工拒之门外。

  然而,如果把时间倒推42年,

  就足以看清美国人道貌岸然的丑陋嘴脸。

  

  

  18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利亚兴起了“淘金热”,

  当时美国西部地广人稀,急需大量矿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华工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参与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美国东部已有数万英里的铁路,

  富饶的加州却被险峻的落基山脉阻挡,

  修筑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成了当务之急。

  从萨克拉门托通往东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由于缺少劳工,进度十分缓慢。

  这时,铁路公司董事克罗克盯上了华工,

  他凭直觉认为:一个修建了万里长城的民族,修一条铁路肯定不在话下。

  

  于是,上万名华工来到了筑路工地,

  中国人的勤劳、坚韧和质朴得到了充分发挥,

  工程总量的90%基本都由华工承担。

  为了打通长达1695英尺的唐纳隧道,

  9000多名华工肩扛手刨,奋战了整整九个月,

  他们远赴重洋,本渴望凭劳力赚份糊口钱,

  无数人却活活累死在异国的土地上……

  

  1869年5月10日,

  美国历史上意义非凡的铁路——

  “中央太平洋铁路”正式贯通。

  这就是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的太平洋铁路。

  

  此前,从纽约到旧金山最短也要6个月,

  而铁路建成后只需要7天。

  “奇迹”背后,是超1.2万名华工的血汗和生命。

  《美洲华侨史话》记:“在修筑100英里的塞拉山脉地段的铁路时,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

  2005年6月洛杉矶修建轻轨时,在“长青公墓”附近发现了一处墓地。

  挖出了174具骸骨、刻有汉字的墓碑等物品。

  经考古学家鉴定:

  这些就是19世纪末为美国修铁路而遇难的华工。

  可以说,华工用血泪铸造了美国的铁路史诗。

  而在庆典巨幅画像中,却不见一个华人的身影。

  

  图源:美国《世界日报》崔以闻提供

  因为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中国人的生命和血汗,不值一提。

  这些逝去的华工或埋骨他乡,再难归来,

  或被送回故土,隐于荒山义冢。

  

  1870年12月,火车贯通一年后,

  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了《街边挑担法规》,

  不准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5元。

  1876年旧金山又通过《洗衣馆法规》,

  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需缴税15元。

  不言而喻,这一切针对的都是华人和华工。

  到1882年,以“自由、民主、人权”标榜的美国,

  彻底“卸磨杀驴”,推出了《排华法案》。

  

  美国《排华法案》文本封面

  其中的内容极尽耻辱:

  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

  其他居美华人如无适当证件,一律驱逐出境;

  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加入美国国籍。

  

  美国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斯特说:

  “我们需要亚洲人从事低等工作,工作完毕便要他们回去,直到再需要他们为止。”

  这就是美国人可笑的平等。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终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作为盟友的重要性。

  延续了60年的《排华法案》一直横亘中间。

  1943年12月17日,在罗斯福的推动下,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麦诺森法案》(MagnusonAct),也就是被称为“排华法案废除案”的法案。

  

  尽管《排华法案》废止,但很多条款仍被保留:

  比如加利福尼亚州直到1948年才废除“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的禁令。

  然而,从废止法案到美国“道歉”又何止60年?!

  直到2012年6月18日,在数代华人的推动下,

  美国国会众议院终于表决通过:

  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华法案》“道歉”。

  当时多少华人欢欣鼓舞,

  然而等来的“道歉”用的却是“regret”(遗憾),

  而不是正式的“apology”(道歉),

  略懂英文者都可感受出两词语义的大相径庭。

  

  锡安说

  《排华法案》虽废除,但毒瘤却始终没有挖掉。

  美国的“反华情绪”一直存在,从总统到民间,

  甚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020年,特朗普炮制出的“中国病毒”。

  

  还有上月发生的“新疆棉花事件”。

  

  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言: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

  

  美国人尽可活在百年前,

  但中国人早已脱胎换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点个“在看”,一起钢到底!

  —THEEND—

  内容:北国向锡安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果觉得不错又懒得留言

  您可以点个在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谷城信息网 X3.2  © 2015-2020 谷城信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