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在小米发布会上,它的关注度可能不亚于小米11Ultra和MIXFOLD。 在小米发布会上半场中,有一个新品,有着颇高的讨论热度。它既不是Android机皇小米11Pro,也不是Android之光小米11Ultra,而是在Keynote上「匆匆而过」的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
夸张点说,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几乎抢走了所有新品的风头,还戏称为「无线充电板之光」。 从外观上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一出现,就让人想到了躺在苹果Keynote上的AirPower。2017年9月随着iPhoneX一同发布,但苹果一直没能解决其发热问题,最终于2019年3月份取消了AirPower的上市,出身未捷身先死。
此次,与AirPower有几分相似,功能也类似的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似乎是小米做出了苹果都无法量产的AirPower了,而且售价也才几百块。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想不火都难。 小米版AirPower有何特色? 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暂时还没有官方介绍,仅从发布会上的信息来看,它内含19个充电线圈,从而支持手机、耳机、手表等智能设备在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无线充电。
最高功率可以达到60W,且同时可为三个设备充电,也就是每个设备最高可享受20W的快充功率。从官网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并没有采用主动散热(风扇),15.1mm的厚度也还算说得过去,为了能够达到60W的充电功率,充电头的功率达到了120W。
但,内置的19个线圈,以及较高的充电功率,也花费了小米工程师两年的时间,最终解决了线圈堆叠和「高」功率供电时的过热问题。在发布之后,不少网友都猜测,为了散热,以及放下19个线圈,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肯定有内置风扇,且也会有着很明显的厚度,换句话说,它为了功能让步了设计。 另外,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的功能除了充电,并没有与充电设备的交互。它只是个无线充电板而已。 AirPower与普通充电板有何不同? AirPower是为苹果设备打造的一站式充电终端,可以支持AirPods、iPhone的Qi无线充电协议,也要一并支持AppleWatch上的私有充电协议。这也意味着,AirPower内置的线圈需要保证覆盖到Qi协议和私有协议。
▲图片来自:Bloomberg 除了能同时为AirPods、iPhone、AppleWatch同时充电,还可与设备进行数据通信,你可以直接在iPhone上看到所有设备的充电情况。 为了达到这两项功能,AirPower不仅要在内部放置20多个线圈,同时也需要一枚芯片来保证无线充电板与iOS设备的通信交互。
▲内置16个无线电圈的ZensLiberty无线充电板,同样支持多设备不限位置充电. 现在有一些第三方充电板能够支持多设备的无线充电,也支持不限位置放置,但并不支持AppleWatch的私有协议,往往会为AppleWatch单独划分一个区域。 AirPower内不同充电协议的线圈叠加,除了容易积热外,还很容易造成电磁干扰,需要苹果去不断地优化供电和切换策略。此前在ZensLiberty这款类似于AirPower的无线充电板上,当你移动设备时,切换到邻近线圈时,会有3~4秒的延时。
并且,AirPower在外观上一贯的维持了苹果的轻薄、简约,苹果并不想为了散热,在AirPower内增加风扇,从而妥协掉轻薄的设计。 正是要支持不同的充电协议,不限位置,可以与iOS设备进行通信,还保持足够的轻薄,这种不妥协的做法,最终导致了AirPower未能量产上市。
AirPower对于苹果来说,显然是失败的,没能解决技术问题,也没能做好产品的预期管理。在研发完成之前,就将它的功能、特性一并放出。但AirPower承载了苹果对无线化的追求。 AirPower是苹果畅想的无线化未来中的一款产品,它可以为所有的苹果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同时还可以与设备间有着交互,但它过于理想,以至于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量产)。而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算是当下折中的一个能够量产的方案。 苹果的进步不再引人注意了吗? 归根到底,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可以说只实现了50%功能的AirPower,是众多支持多设备无线充电板的其中之一。而对于能够与多设备进行通信交互,大概率也只有苹果会去做,但可惜的是现在已停留在「纸面」上。
苹果的AirPower在美好的愿景下,有着很多难题去解决,而我们也很期待这款内置有A系列处理的无线充电扳手上市。虽然它的价格可能5倍或者6倍于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但每当看到AirPower演示图时,总会莫名的振奋。 这种内心的振奋感似乎已经很少出现在现在的苹果新品上了,尤其是每年的iPhone。 随着近年来国产厂商进步明显,高刷新率、高功率充电等等新特性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iPhone的前面。它们已不再是iPhone的追随者,而开始渐渐的摆脱iPhone的影子,开始走自己产品的「差异化」之路。
就在AirPower发布的2017年,国产手机们还在参考着iPhone去做刘海屏、去做3D结构光。但之后的几年,国产手机们几乎是屏下指纹的天下,有光学、有超声波的多种方案。 现在依旧没有高刷新率、依旧没有高功率快充的iPhone,似乎有些落伍,而屏幕素质、相机规格已经被小米OV们追赶上来,除了iOS,国产们和iPhone的差距正在减少,或者说苹果似乎正在原地踏步。
虽然,苹果每年大概会有几波的新品上线,但对于iPhone、iPad、MacBook来说,一年也就一次更新,频率稳定。并且有着自己的更新节奏,对于一个新特性,iPhone何时搭载,可能在一两年前就已布局好。 另外,随着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受众不断扩大,加上iPhone产品线比较单一,让苹果采取了稳妥(保守)的更新策略。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充电功率上,毕竟GalaxyNote7的教训历历在目。
较为单一的产品线,较为稳妥的更新策略,较为固定的更新频率,新iPhone身上的亮点,很容易被高频次更新策略的国产们盖过。而在产品上,与其说是创新能力变弱,更多的还是非显性的创新。 iPhone的优势依旧在自研SoC,计算摄影,以及iOS生态上,但这些特性都不是特别容易传播。换句话说,这些特性可能并不如高刷新率屏幕,大底、高像素传感器,高功率快充容易让人记得住,感受得到。
放眼到整个苹果产品来说,所有产品推新的目标还是整合整个生态,这个理念依旧超前。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小屏、大屏硬件,并掌控整个软件生态的也只有苹果。 最近苹果也推出了自研M1芯片的真生产力工具,且后续的产品序列也会基于M系列芯片打造。自研桌面级ARM芯片上的布局,一方面是能够掌控硬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合软件生态,消除iOS与macOS之间的界限,甚至后续的苹果产品只有屏幕大小的区分,而没有系统上的隔阂。 也许那时,苹果有没有AirPower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态大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去展现不同的产品形态。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