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影向标|第二百五十九期 《第十一回》 得分7.4分 1.陆支羽8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离地半尺的黑色轮舞,陈建斌导演依然很厉害。血雨倾盆的那一刻,舞台洗礼了我们,所有人被淋得透湿。 2.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自《第十一回》前年入选北影节主竞赛惊鸿一瞥后,今天再次重温这部影片,观感依然是不错的:除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复杂视听技巧与场面调度,还有主创发自内心的对舞台戏剧的迷恋。 陈建斌大胆摒弃了绝大多数的现实背景,以国内少见的评书式章回结构,把主人公生活中的遭遇,与舞台上的二度加工创作之间,牵连起混沌暧昧的相互指涉,从而酝酿出特殊的荒诞感和黑色幽默。 而支撑上述电影形式实验的根基,依旧是对人,对人性复杂面貌的挖掘与呈现,观影过程中我屡屡想起身边真实的生活,不禁感慨唏嘘:艺术真实往往比现实更真实动人。 《第十一回》汇集大量明星戏骨卖力出演,并最终让窦靖童初次触电,便摘取生涯首个表演奖项——尽管第九回高潮中有些细节处理缺失,比如陈建斌是如何跑到舞台上去的似乎没有交代,但总的来说,我对这样下了功夫、有想法的电影还是要肯定。 3.耳朵8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一看就是中戏学生的作品,很浓厚的学院范儿。这种学院范儿还不全是来自戏剧,而是某种俄国文学理论。 整部电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本信息,可以做出很多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里,观众也成了电影作者的一部分。 4.杨时旸7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这个电影如此“戏剧”,到处都看得出对“话剧”的热爱,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如此,而这出戏剧又如此“电影”,连人物名字都野武、昆汀、曼玉的谐音梗。 这戏剧感是陈建斌作品的一种特征。这一次比《一个勺子》更明显罢了。 这故事充满映照、镜像和互文,当下和当年的两起“破鞋事件”对应,金多多和妈妈都有一个逃跑的男人也对应,当年的拖拉机和当下的电三轮都在对应,一切都在映着那句台词“和三十年前有什么区别?” 这话理解起来可浅可深,浅是片汤话,深就不可测了。有些东西看起来向前了,但其实还是原地踏步。 这故事在探讨真相,但真相一直被人涂抹,这是戏核,但这戏核表达得并不清晰,这算是遗憾之一。而有些台词也有些刻意。 上一部《一个勺子》是作家胡学文的原著改编,小说本身的优异奠定了电影稳准狠的人性挖掘和拷问,《第十一回》在形式上更飞,但内核显得有些失真。 5.闵思嘉6分 影评人。 也是高度假定性的设定,舞台上的戏、历史里的戏、现实中的戏,彼此呼应。 陈建斌擅长的是舞台上的部分,很多舞台下的现实空间也用了舞台式的镜头语言和空间设定,比如屁哥的车。 问题是断裂感也很多。但对于陈建斌来说,还是值得鼓励吧。 《我的姐姐》 得分6.3分 1.陆支羽7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姐弟俩关系变化有些理想化,对重男轻女的议题也是蜻蜓点水,但拍成这样还是挺难得的。 张子枫的演技很动人,并非四字弟弟在《小红花》中那种骤然爆发的魔力,而是赋予了角色更具完整性的光芒;肖央饰演的舅舅则是最有余味的一个角色。 影片原名《踢皮球》,其实更有批判性;备受争议的“签名”结尾,或许可以理解为一场梦。 2.U兔7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也重要。 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 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 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 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 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3.闵思嘉7分 影评人。 姐姐的指向,是“长姐如母”的中国式家庭景观,姑妈和张子枫的对照线,是代际牺牲换来的进步,姑妈可以说是上一代母职/女职奉献式家庭结构的牺牲品,那种牺牲的姿态甚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比如把西瓜的中心给孩子吃,倒走剩下的咖啡。 以一个家庭的故事去辐射独生子女政策、二胎新时代、重男轻女思想,会稍微有点庞杂,但好在克制。 影片的争议、两极分化的评论反而是更有意思的。肯定的一方和批评的一方都站在女权角度。 姐姐被批评游移、扶弟、牺牲,但姑妈的坚定、牺牲、付出却被认为是真实的批判,这是分裂,也是女性处境的左右为难,和我们要面对的严苛道德审视。可能女性的困境,并不相通。 4.电子骑士7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少年的你》之后又一部令人惊喜的片子!在文艺与商业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在我看来比春节档的大片更有味道。 女导演女编剧加张子枫的女主角,女性创作者拍出了中国女性面临的种种不公、压力和困境。女主角安然在影片一开始就失去了父母,父母的不在场意味着她必须赤裸裸地面对矛盾:如何处理自己的未来与年幼的弟弟之间的选择。 这是一个完全无解的困境,一边是强加在女性身上的责任、义务和牺牲,一边却也有自然形成的亲情羁绊。 剧本和导演都相当出色!剧本故事绵密丰富,细节与角色行为都非常到位。导演风格清新自然,也不拖泥带水,几乎没有大段刻意煽情,刻画角色往往都是情绪暗涌,点到为止,留有余韵。 整个影片生活气息浓厚,真切有质感,却又没有让烟火气肆意蔓延。说个很赞的小细节:弟弟和安然的手臂都受过伤,随着影片时间线推移,伤口都能看出是慢慢愈合的! 影片后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哭戏略显多,节奏也有点迟缓,特写加背景音乐的MV式镜头也有点多。 领养这条线索推进的时间太长了。结尾不能说失望,但也许还能处理得更好更自然:比如我就设想,在安然监督下,舅舅幡然悔悟,想挽回当年对自己女儿的亏欠,决心好好扶养安然的弟弟…… 张子枫把角色演绎得非常有光彩,倔强、独立、有主见、真性情,渴望爱却不去祈求和交换。 朱媛媛和肖央也都演得生动鲜活,单是朱媛媛听到安然说“表哥拿我当沙包,姑父偷看我洗澡”之后那场戏,她从惊愕到气愤到委屈到无奈,层次丰富,令人赞叹! 影片能取得这样好的票房,有些惊讶,更多是高兴!说明中国电影的空间越来越广阔,风格越来越多样。 5.刘宇清7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影片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影院里有不少人在低声啜泣。我也被感动过,但是难以完全入戏,甚至会跳出剧情想东想西:想起张子枫曾经演过的人物,想起伊朗电影《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 “童星”张子枫,塑造很多生动可爱的小女孩、小妹妹形象。现在上了大学,甚至作为“明星”,开始出演“准”大人。安然这个角色,挑战/跨度是不是太大了?即使子枫已经做好了准备,观众也很难迅速转念! 安然并不“可爱”,只是“可以理解”。她的一切行为和决定,都可以结合现实、联系“过去”,找到“合理”的依据。可是影片在这方面要么用力不集中,要么语焉不详,造成观众对她的同情/认同不彻底。 《小鞋子》中的阿里与妹妹,《天堂的颜色》里父亲与盲儿,他们亲情和艰难,都很纯粹,直击灵魂。《我的姐姐》太“复杂”了,弟弟甚至先于姐姐做出“牺牲”自我的决定,这真让人为难/难堪。 影片到最后也没有解决安然面临的困境,煽情是徒劳的安慰或者善意的欺骗。安然决定离开男友、弃养弟弟,甚至已经卖了房子、买了去北京的机票,最后才面对一纸无法签字的协议,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至少在剧作上不够老练! 这时候让安然“良心发现”,要回弟弟,确实够煽情/感人,但是她和弟弟怎么办呢?难道去北漂?用姐弟一起踢球来结束这个故事,这是很“中二”的手法。 6.谭政7分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 这是一部对“姐姐们”遭遇不公深刻反思的影片。重男轻女某些时间某些地域深入社会习俗骨髓深处,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无处不在,有时却习以为常甚至几代相传。 影片以弟弟由谁抚养的问题进入叙事,揭开的却是女性遭遇歧视的深沉问题。影片镜语纪实,但某些只言片语和意象化处理交代了姐姐何以弃养弟弟的强烈心理动机及其合理性。 自然有些问题不是一部电影可以解开的,亲情的伦理决定了叙事的最终走向,于是弟弟抚养的问题最后解开了,但此前父辈对姐姐造成的伤害无法改变,她理想实现的问题依旧如昔。 7.赛人2分 影评人。 叙事的基础非常单薄,造成了姑妈和姐姐之间最重要的那场对话,只能以标准的心灵共振来展开,姐姐还得向姑妈行一个礼。 也只能安排弟弟的言行时不时就能突破其年龄层,去打一个既充满智商又满怀情商的电话,好实现小小年纪极难实现的个人牺牲。 片中的爱情,我也看不到核心的矛盾,父母不愿意儿子去北京,或儿子本人也不愿赴京的根由,语焉不详。 这里有好几组姐弟关系,都大同小异,男性的刻画不是废柴,就是暴力狂和色情狂,或逃避责任,或视爱人的生命于不顾,我为我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而感到脸红。 先以为肖央和张子枫的关系,会有别开生面的涂画,一个没心没肺,一个有口无心,都各有各的鲁莽。只是它的核心表达过于强大了,人情之间的微妙时常被压缩成统一的形状,但还是有那么一点意思。这是全片最好的地方,不完全是和解,而是希望和无望在互抛媚眼。 再说表演,好的表演一定要在流动的情节里才能有所绽放,而不可能在态度先行、概念先导的强设定中得以展开。包括我最喜欢的朱媛媛,也没有多大发挥的空间。其它的人,不提也罢。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