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靴子终于落了地。 小米造车,已经不是新闻,但当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的直播上官宣造车的时候,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雷军对于创业过程的讲述令人动容;对于是否造车的纠结,也让人感同身受;最终,雷军宣布——压上自己全部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为此,关于如何造车,小米一上来就打了三个“王炸”: 第一,是造车过程中最紧迫需要的人和钱。目前小米拥有1080多亿元现金余额,公司计划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于智能汽车领域,10年共投资100亿美金(管理层调用资金额度)。目前公司研发团队有1万余人,预计今年继续增加5000人。
“小米亏得起。”这是雷军的原话。 “今天的小米拥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有这样的现金储备,不认真打一仗,都对不起米粉。”他说,“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持久的耐心,来面对全新的征程。”
第二,小米造车将采用全资子公司的模式,所有的钱都将由小米自己出,不引入任何投资。雷军说,汽车业务只有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打通,才能为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体验。 人数众多的“米粉”,已经初具规模的小米生态,这也是小米造车最大的优势所在。目前,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一轮汽车进化的竞争中,电动化并非关键,它只是驱动模式的变化,真正的竞争是智能化。
智能化,才是真正改变的是人们出行模式和出行体验的关键。 因此,汽车已经是新物种,定义软件和生态比定义硬件更重要,在这场史诗级的变革中,包括小米、苹果等真正的玩家正在陆续进场,正剧才刚刚开始,精彩还在后面。 现在,很多企业一提到智能化,都会提到与智能家居的打通,但从目前来看,最有资格谈智能生态的企业就是小米。当然,前提是小米造车要够快,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几年,整个市场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三,是雷军亲自担任新公司CEO。
再次披甲上阵,雷军坦言造车是小米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决定,也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说,董事会让小米研究电动车的前景时,刚开始他的内心是抗拒的。 雷军说,在过去两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与200多位汽车业内人士进行了85次的产业访谈,小米的高层们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深度讨论会,董事们召开了2次董事会,讨论造车事宜。 当然,我相信,小米造车的想法,雷军绝不是两个半月前才开始考虑。也许,从数年前投资蔚来,再或者,是马斯克的第一次见面会,就已经在内心萌芽了。 他还听了很多朋友的意见。支持的声音是,小米对互联网、对硬件都非常了解,为什么不做车。反对的声音是,汽车工业非常非常复杂,投入巨大无比,而且周期特别长,弄得不好就会翻船,掉到坑里。“你们现在干,会不会晚了点?” “造不造车,真的是一个问题。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白天100个理由去做,晚上100个理由不做。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雷军如是说。
如此艰难和重大的决定,别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最终还是要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思考的过程中,我知道我们害怕的,是今天还没有10年前一样的勇气、一样的决心、一样的投入。” 勇气、决心和投入,也正是造车的前提和基石。 除了这三点,雷军也重点提到了“米粉”的力量和作用。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汽车品牌,用户粘性都不太高,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则要高很多。“只要小米敢造,我就敢买。”雷军说,“米粉们”在他的造车决策中充当了关键角色。 在小米官微一项2万人参与的调查中,高达92%的人希望小米造车。这些都给了雷军信心,“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可以说,小米造车再一次将新势力造车推向新高度,也可以说是开启了新势力的2.0时代。接下来,还有苹果造车,或许还会有华为造车等。而这三个品牌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因为它们都是真正具备打通智能全场景的品牌,拥有跨品类的智能硬件和软件开发能力,也已经拥有人群众多的用户群体和粉丝。 当晚凌晨4点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朋友圈写道:“人生很短,应多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精彩。我们要为勇敢者鼓掌,无论结果如何,当越来越多人这样之时,世界才会更灿烂!”
这两个一路惺惺相惜、互相支持的创业者,终于在今天有了更多的交集,也从这一天开始,两个人将在同一赛道上进行赛跑。 那个晚上,不仅仅是何小鹏的不眠夜,包括传统车企、媒体人、供应商等很多汽车链条上的人,都一起经历了一个不眠夜——这个不眠夜,并非说小米造车会带来多大的冲击波,而是说,这个晚上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个值得记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电动之路又向前迈出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早在多年前,李斌和何小鹏创业时,雷军就都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投资人。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刚刚决定亲自下场造车,但雷军看好智能电动汽车这条“赛道”已经很久了。而且,通过对蔚来和小鹏汽车的投资,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虽然来得晚一些,但蔚来和小鹏汽车曾经踩过的坑,或许小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得以规避。 相比在一张白纸上打造出来的蔚来、小鹏汽车等,小米造车并非完全没有劣势,其中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一直以来,小米的产品都是以“性价比”著称,因此,小米还没造车,很多人已经给其定位为“给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在这么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目前国内电动车市场呈现“哑铃型”消费结构,两头卖得好,反倒是一二十万这个主流的中间消费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因此,如果小米主打中低端智能电动市场,面临的竞争和风险都会比较大。毕竟,等小米汽车上市时,包括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基本蜂拥而至。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为小米造车鼓掌叫好。毕竟,这个行业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来加速行业变局,真正给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小米和苹果都宣布造车了,华为还会远吗?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